国开行贷款缓慢的原因?

丛子尧丛子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开行2009年年初的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到12月底已经达到了4.5万亿元,并且每年会增长1-2倍,这在国际银行界也是少见的。但是,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国开行的经营效益并没有大幅度增长。2009年,其不良贷款率居然还较2008年上升了58个BP。如果拉长时间看,从2004年到2009年6月,71个月内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翻倍,由1.5%增长到3.0%。与之相对的是,2004年到2009年6月,国开行的盈利水平却增长3倍。

在4.5万亿元的贷款规模中,企业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各占1/3。根据国开行的说法,前者是用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而后两项则是严格按照规定放贷款。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些“按规矩办事”的贷款上。

先看城市基建贷款。

按照国外惯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由财政部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进行,原因在于政府债务相对于企业债务风险更低,资金的使用更为集中。国开行为了“回避系统内风险”(国开行内部人士语),城市基建贷款不允许用于项目建设,而只能用于还款。也就是说,国开行把贷款资金从地方政府或企业手里买来,禁止其进行基本建设或生产经营活动,目的只是怕其“挪作他用”。然而,禁止其建设,又要求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定期还钱,无异于割肉,而国开行的盈利却要靠这部分贷款的利息。

这样的尴尬,国外有过先例。上世纪90年代初,原加拿大财政部部长马丁·梅耶提出了“大金融”概念,呼吁成立大型综合性银行,集投资银行、开发银行和保险公司于一身,完全脱离政府控制。但未能得到鲍尔森的同意。2000年,美国设立全美金融服务公司(US Fintech,后改组为国际金融公司),从事一些原来由政府进行的“公共”金融业务,如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IFCD),为私人融资和国际贷款提供担保等。2008年金融海啸后,全球各大央行和开发银行纷纷“放水”,造成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才使中国决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开发银行却从未拥有过国际金融业务经营权。

再看扶贫贷款。

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发过专门文件(国发33号),禁止地方政府从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来做扶贫支出,原因自然是地方政府对于扶贫的真实需求难以判断,有可能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和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文件明确,做扶贫支出应由财政支出。然而,到了2009年,国开行却拿出了800亿元专门用于扶贫,而且在12月还发表了扶贫领域成果报告书,声称“中国开发性金融为扶贫事业做出了贡献”。如果算上历年积累的数据,国开行扶项目己经超过了1000亿元。但是,扶贫支出本来就是财政支出的范围,国开行做了又能怎样?无非是一厢情愿地进行“国际合作”,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开发性金融,本来是政府信贷,是政府的“权力”。国开行将一些本来就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内该干的“正事”,美其名曰“开发性金融”让企业来做,结果就是债务性质的项目贷款,造成项目公司债务沉重甚至破产。而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审查、监督工作,又都是由该项目受益地区的各个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负责,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结果就是风险分散,监督薄弱,效率低下。

当然,作为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金融企业,国开行在培养金融企业职能方面也算是“尽心尽力”了。2009年,其发布《中国开发性金融报告2009》,声称自己“秉持国家使命,以全球视野,开拓性地进行金融创新,成为推进中国国计民生的‘国家资本战略’和‘公共产品’;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和产品,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2008年5月“金融海啸”以来,国开行还提出了“四动一体”的战略,推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带”、“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带”、“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带”和“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示范带”。但是,这“四动一体”的战略,除了“动”之外,到底做了什么,很不好说。

国开行一直想把自己定位为“世界一流金融机构”,但事实上,其业务效率低下,风险控制失灵,经营效益普遍不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