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股票?
先说一下背景,我是做投顾的。 最早的时候是没有股票的,明朝初年就有过股票的概念了。当时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为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就颁布了一个政策叫“开荒令”,这个政策的实质是鼓励大家去开荒,然后国家把开出的荒地奖励给大家(其实主要是奖励给地主豪绅),然后朝廷会收一点税作为国家的收入。 这个政策实施的效果特别好,老百姓纷纷去开荒,结果没多久,土地都开完了,政府收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没有收到多少税,于是朱元璋就发现情况不对啊。
后来有人给他献计:不如发行一种凭证,拿到这种凭证的可以凭此领粮,拿出去卖就是耕地,朝廷就可以收取地租和税款了。朱元璋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就下令在全国推行这样的凭证。这就是最早的股票的前身——粮食股。 你可能不知道,咱们现在的股市跟明朝是有渊源的! 明朝末期的时候,崇祯皇帝很发愁,因为当时北京城都快没粮食吃了。大臣们也都愁眉不展,这时候一个叫做刘廷宾的大臣上奏说:我们可以在北京城内发行米票来缓解当前的困境。他的方案大致如下:首先在老百姓中发放空白的票据,这些白条叫做“官贴”;然后把京城的米商全都召集起来成立一个公司,由政府出钱入股5成,其余部分由商人出资组成商股,共同经营管理这家公司。
公司的经营模式是:用政府的钱从外地采购粮食,运到北京后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商人,这样公司就有利润了(注意这里还是政府让利给商人,所以可以高过市场价销售),而商人则可以用粮食换取政府发行的白条“官贴”,然后用这些白条在北京城内自由买卖。当然为了保证公司能赚到钱,在经营模式中还有一条规定,那就是政府或者商人在兑换白条时,必须拿出等价的白银才行。
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听起来不错吧,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崇祯元年春天(1628)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到第二年秋天一共才运进4万石大米,而卖出数量只有不到两万石,亏损将近一半还要多! 为什么会亏损这么多呢?原来当时的商人已经不再买这些白条了,而是把官贴当做货币直接用来买卖物资,这样一来就等于政府自己出钱为商人提供流通资金,而且还可以收取利息,这明显是亏本生意嘛! 朝廷一看这么办肯定行不通呀,只能又重新启用传统的税收政策,这才渡过了难关。
所以说咱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早就有前人的经验了,只不过那时候还没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罢了。 那既然有了明朝的教训,清朝为何还会重蹈覆辙呢?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大清入关之后也学习了大明的政策,开始发行粮食股票,不过人家可是真的发了,总共发了30亿两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清政府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的近7倍。
虽然股票的数量比较多,但问题是那个时候的人口很少,全国加起来也就三亿左右,这就等于每个人手里都有几斤甚至几十斤的股票了…… 其实当时清政府也是有顾虑的,毕竟这种股票没有真实资产支撑,万一以后赔了怎么办,于是就在股票后面加了一串代码作为标记,比如上海地区的股票就全部被标注上了“沪票号”字样。
至于后来的故事你我都清楚了,洋人来了之后打破了满清的禁锢,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咱们的股票市场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我说的这些不是历史课,所以我不会系统的阐述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之类的,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找一些书来看看。另外再提醒一句,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