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都分什么股?
A、B、H股的起源 A B H 股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7月,为吸引外资和发展香港贸易以及金融业,香港政府准许内地企业到港挂牌上市融资,这就是最初的“人民股”的由来。由于当时内地的金融管理制度尚不太完善,所以最初有资格申请赴港上市的仅有央企和少数地方国企。 不过随着政策的放开,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民企也开始到港IPO筹资。这些企业的股票虽然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但跟当时绝大多数的国企一样,只发行外币债券而不是人民币普通股票(下称“A股”);而为了规避外汇管制,当时这些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又只能在境外流通转让而不能在内地上柜交易。因此它们又被统称为“B股”(注:所谓B股的名称,取自英文单词Boat的读音)。
与A股相比,B股市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点就是它只接受外币作为交易资金,而B股市场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为底价以外币标价,所以当时B股的交易价格总是要比对应的A股市值高出一截; 第二点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内投资者只能将外汇存款存在银行里而不能像现在这样随意买卖外汇,而且他们也不能自由地用人民币兑换外汇进行海外投资操作,这就导致国内的个人投资者没有实力买进B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B股市场更像是一个给机构投资者的封闭式交易平台。 除了国内的民营企业之外,外企在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也陆续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并赴港上市集资——只不过他们所发行的股票是采用港币计价而非美元计价而已,这些在外资企业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外国公司在港上市的股票就被叫做“H股”。同样受制于外汇管制的原因,在当时H股也是只能在境外交易却不能在国内上柜转手,这也就导致了H股的股价总是要高于它的A股对应公司。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B股和H股都是指那些不在境内注册经营的企业所发行的在中国境外交易的股票。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能在国内股民之中流通;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它们当初都是为了满足跨国企业在香港上市的需要才诞生的临时产物,所以在当初的市场环境之下它们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股市场和H股市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证监会放开了对民企赴港上市的限制,于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和部分中小型央企纷纷涌入B股市场谋求发展;同时期国务院批准了国企到国际资本市场(包括H股和纳斯达克)融资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企加入其中以求获得更快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大型央企也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在当地上市。而由于国家对于涉外资本运作的限制逐渐放宽,再加上B股市场的交易规则日趋成熟和完善并且开始向国际接轨靠拢,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一原本被大众所忽视的市场来……就这样,昔日的临时产物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今天举足轻重的两大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S、N股与QDII S N QDⅡ S、N股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那场改革浪潮当中,当时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放开国家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管制从而实现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以对外出口为导向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工厂”—深圳特区内的“宝安”县所属的那些国企们。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给予了它们特殊政策扶持比如免交所得税等,这使得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聚集起大量用于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储备——而这些钱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因素所在!不过也正是因为当时国家对这批企业采取了超常规的政策措施,使得它们在与其他同类企业竞争时拥有了先天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这种特殊化倾向的滋生蔓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许多企业都开始面临着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不少老牌国企开始选择主动调整战略方向寻求新突破:有些企业干脆就把原来的主业全部抛掉改头换面做起了新兴行业;还有些则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或者人才来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等等。总之方法虽各有千秋但却无一不是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