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没有bat?
因为马老师不喜欢上海。 马老师跟杭州的关系就像贾乃亮和李小璐,虽然名分上马老师是杭州的,但实质上他是属于腾讯系、腾讯文化在创业初期熏陶下的产物。他的第一站不是深圳也不是广州而是东莞,他最初的想法就是把ICQ搬到中国来,并做成一个中华区的ICQ。后来把ICQ改成OICQ再改名QQ,这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公司,他一个人做产品、做推广、做客服。
那个时候腾讯的总部还在深圳的赛格电子楼里蜗居,马老师带着他刚刚组建的二十多人的团队来到深圳去找刘炽平谈合作,刘炽平当时并不认识马老师(马老师并不是腾讯的第一代管理者,第一代管理者王作红是马老师的校友,马老师在内部的名分也远远不如王作红),马老师就亲自给刘炽平演示怎么玩游戏,聊着聊着就到了半夜。马老师这个人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为了省预算经常自己买材料做衣服,为了谈项目可以彻夜聊天,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可以说马老师跟深圳有着同样的奋斗气质。
但是到了北京之后情况就变了。马老师结识了IDG、DCM这些外资投资机构,认识了张朝阳、李彦宏这些业界新贵,也开始有机会和阿里巴巴这样的本土企业接触。这个时候马老师就开始有点飘飘然了,他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开始学讲英文,也开始学着张朝阳的样子留长发。他把自己租来的四合院改成一个像样的办公室,请专业的设计公司为腾讯做品牌设计,还聘请了专门的公关公司负责传播和形象塑造。
可以说从互联网寒冬、非典、QQ会员、TM、搜狗、淘宝、支付宝这一系列事件来看,马老师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了早期腾讯的气质,而朝着一个商业领袖的形象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