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被称为京?

司鹏巧司鹏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都”,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文字通假,即借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 “京”就是从这个“都”字来的。 为什么选这个“都”? 因为“京”的本义是“都邑的国门”(《说文解字》);而“都”的本义则是“有宗庙先君之坟墓所在的地方”(同上)。

古代都城必有城门,且正门历来都有宗庙,所以“京都”可互代。 而“国”在古代与“邦”、“封”、“畿”等字通假,指国家的都城或者诸侯国都城的城墙。它不能代替作为都邑之门的“京”。 另外,用“京”字还有特指。

西周分封制下,天子—王国和诸侯国都是邦国体系下的政治实体。但天子王城所在的首都与其他诸侯国都城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一个“京”字。 周朝王室住在成周的洛邑,而不是直接称为“洛邑”。《诗经郑风》就有“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载歆载孚,神明未丕显。伯氏执爨,蒸彼黍稷”(甫即周王,申为王妃姓),可见周王城也叫作“京”,这是区别于其他邦国的称呼。

类似的,秦灭周后,迁天下士族到咸阳,建造宫殿,在渭水南岸建立章台苑(秦四苑之一,余三苑在渭水北岸),又把渭水北岸的雍县城改建为咸阳城,并筑城墙以保护新起的二世皇帝陵墓。这时的渭河两岸便是两个京了。

秦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为36郡,每一郡置郡守,郡守治所即郡级行政中心,也称京师(后世简称“京”)。这样,秦的京城也就兼有天子都城的含义了。 汉朝承袭秦制,称郡治所为京。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部,每部治所亦称京。东汉时,除首都洛阳外,长安也是京,而且长安还是京兆尹的治所,所以又称为京兆(后世简称“兆”)。 唐朝实行府制,各地设府,每府设佐官,位高于县,治所又称京。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中的金凤凰台的址,就是金陵的治所所在地。 元朝建立蒙古政权,实行行省制度,省一级的行政中心仍叫京。如河南省的省治所在地当时叫河南府,后来改为洛京。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这些“京”字表示各种城市设施或建筑。比如:故宫(紫禁城)、长城、天安门、北大红楼等等。

宁博元宁博元优质答主

京一般指国都,亦有“大”的意思。北京一词,已见于西周。当时今西安附近为周朝国都(镐京),所以把北方燕国国都(今北京市区)叫做“燕京”,是与镐京并称之意。金代,正式把国都叫做燕京,当时为辽、金、宋南北对峙时代,宋朝国都亦叫东京(今河南开封),所以金把燕京亦改称为中都,以显示这里有如中国之中央。

元朝继承了金朝在燕京地区的统治。统治者认为“大漠之间,人烟之所聚,铁骑之所凑,非北京不足以控制之”,所以正式把中都改称北京,当时称为元大都或燕大都。同时另有一个国都,称上都,设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南京,而后北逐胡虏,灭元朝统一全国,即把燕京定为北京,其意义是“南京的北京”,“南边的国都”。这是因为明太祖朱无璋认为他的故乡凤阳是真正中央所在,所以南京、北京都是陪都,都必须加“南京”、“北京”字。

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其时燕王朱棣在北平称兵叛变,而后率军攻到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自立为帝。为避“南”字犯其祖父朱元璋的名讳,他就下令把南、北京改为南京应天府和北京顺天府,并正式定北京为行在(国都临时所在地,相对于永久的国都“京师”)。以后永乐十八年朱棣又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南京应天府为留都,在南京还设有“三司”、五军都督府等重要机构办事,作为正式的国都对待。

清代建都北京后,南京仍为留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存在。

清朝末年,曾一度把北京改称京师,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北京仍为国都,又用北京名称呼,直至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决定:新中国定都于北京,北京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