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跌了还是有收益?
先说答案,买基金和买股票是一样的,都有涨有跌,只不过基金更符合大众的理财需求而已。 基金的涨跌是通过其持有的股票涨跌来体现的,而股票的涨跌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政治上的(如政策)、经济上的(如流动性),还有公司自身经营引起的涨跌。不过一般我们买基金主要是看重后几种因素,因为前两种我们很难影响。
我们以周为单位来看看中证500指数的收益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周的上涨和下跌,当然也有月的上涨和下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个月的最高点买入,那么即使到了下个月的最高点也不是我们的最高点,我们可能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解套甚至赚钱;相反,如果我们是在一个月的最低点买入,那么即使是到下个月我们的资金可能也是有浮亏的。 不过一般我们买基金并不是在最高点或最低点入场,而是选择在区间内相对低点或者高点买入并长期持有。那这样是不是就能确保我们赚钱了呢?也不尽然,还需要我们择时,也就是选择买入时机。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如果我们能在2018年1月4日(即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之前低位入场并长期持有,那么我们就能取得之后6个月超过70%的收益。但如果在我们持有的期间恰逢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而我们又在节后第一天或之后几天追高买入,那么很可能让我们之前的盈利化为乌有。可见,买基金也是一门学问啊!
买基金了,天天看涨跌,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尤其跌的时候,更是心慌的不行,是不是买基金的人心理压力都好大?天天看涨跌是基金小白的固有思维,主要还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衡量自己的基金收益,才会每天盯着涨跌,心神不宁。
其实想要更科学地知道自己基金赚没赚钱,只需要一个时间条件就可以--持有超过定投的成本累积时间。
基金的收益,只有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后才能体现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多久是足够长呢?
由于每个人定投周期不同,因此这个足够长时间=你的定投累积成本的时间*2。
比如说每周定投一次的人,半年的累计成本,需要一年以后才能看出来;每月定投一次的人,一年的累计成本,需要两年以后才能看出来;每季、每年定投一次的,按照这个规律类推。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因为我们定投,是越跌买的份额越高。只有涨的幅度超过你成本累积时间的幅度以后,收益才刚刚能够大于成本。在这之前,可能基金净值涨了,但收益还是为负的。
比如说今年3月开始定投沪深300,到10月,净值涨了20%,收益率还是-5%多。为什么?
因为刚开始定投的时候,指数最低在3200点,份额买的最多。现在涨到4000点,上涨幅度还不足以把前面跌的部分涨回来。这个时候如果你卖了,还不能保证一定赚钱,可能还有亏损。
那是不是今年定投的,都要等两年以后才能看出收益来?也不一定。如果指数一路涨下来,比如很多指数基金,今年3月-10月的收益率已经超过40%了。这就可以放心持有,或者分笔止盈了。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投资组合里可以加入一些港股、科创50。
指数定投,只要看大方向是在涨的,不用过分在意过程的涨跌。因为不管指数涨涨跌跌,定投都是总在赚钱的。只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看,才能看到指数定投的魅力。今年三月份开始定投上证指数,到10月,收益率依然是-7%的情况下,基金净值依然从五千多块涨到现在八千多块。这种感觉,就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