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资多少股份?
融资和发行股份是两码事,融资可以发股也可以发债,甚至还可以质押借钱,当然可能的话,从别人那里买回来一些股权也算融资(如宝岛某著名公司曾经的“四马弄潮”)。 不过通常人们说的融资是指上市前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行为——这里说的股份其实是股票,而发行股份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并让投资者持股以待未来分红或者上市流通变现。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讨论融资时候默认的都是已经发行了股票的上市公司,否则说理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合理的资本结构应该是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即保持充足的现金或容易变现的资产以备经营之需;同时兼顾投资的收益率,尽可能多地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项目上。
但现实中往往是顾了这一头就没了那一头,很多企业的财务结构严重失衡:为了项目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却成了烂尾工程,把本来还凑合的流动资金给赔进去了;或者本来可以挣大钱的投资项目因为手里没钱而不得不错失良机。 通过借助于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可以实现既确保项目周转又保持一定流动性的目的。比如有些企业经营确实不错,每年的净利润都在增长,但是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也很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来满足所有投入需求,虽然未来依然能挣到钱,但很可能因此错过发展良机(比如拓展另一项更有前景的业务所需要增加的支出);而如果通过外部股东出资加入的方式增加公司的资金规模,则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为未来的成长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至于说到融资的比例和比例上限,那是基于监管的考虑——出于对于风险的考量,监管部门会限定每个公司在某一阶段的融资金额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等等。这些数字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统计结论,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可能是因噎废食。现在有很多公司,特别是拟上市公司,其账面净资产虽高,然而资产负债率也高得吓人(往往超过80%的资产负债率还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这样也能算作合规的话,那么限制融资比例的监管要求其实就有点多余了——毕竟能够融到的资金终究还是有限,而且还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包括直接费和中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