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怎么来的?
A股的前身是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当时只有上市公司才能上市交易,而且只能在这两个交易所里进行买卖。 后来90年代的时候,为了吸纳更多有潜力的公司上市融资,也为了分散风险,证监会就规定凡是股份制企业,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向证监会提出IPO申请,也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在2001年之前,只要满足了条件就可以申请上市了,但当时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所以申请上市的审核并不严格。结果大量企业通过造假方式骗取上市资格,比如当年大名鼎鼎的“蓝田股份”以及“银广夏”就是典型代表,这些公司的本质都是空壳公司,通过包装之后拿到了证券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然后顺利登陆深交所或上交所。
随着类似案例增多,股民的受骗金额越来越巨大,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于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了新股市值配售制度,也就是说新股发行时需要先向投资者发售一定数量的股票,而股票的数量则与申购者的市值有关。打个简单的比方,你账户里有3万块,那最多能申购3000股的市值,而这3000股其实就是你可以获得的新股配额。如果你账户里有6万,那一共可以获配6000股。如果中签率高的话,那么大部分人都能买到新股,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
这种市值配售的制度在一开始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很多公司为了提高中签率,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自己股票的成交量。比如某家券商有一个客户,他的市值刚好超过50万元,于是这家券商就推荐他全部买进一家新公司的所有股票。因为按照规则每个投资者的申购数量不能超过自己的市值,所以这50万的市值就变成了该券商的客户全部卖出给公司。该公司新股发行的总成交量就会很大,中签率也会相应提高。
就这样,市值配售从最初的制度设计变成了大家操纵市场的方式,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14年才最终被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市值配售制度,这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T+1和市值配售的流程。 从之前的询价制到现在的市值配售,其实都体现了我国股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政策导向性极强。每当股市低迷的时候,相关部门总是会出台一些政策来刺激一下;而当股市过热时,又往往会出台一些限制措施。这也导致我国的股市总是大起大落,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上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