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股票质押回购?
2017年5月,“股质”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讲演中——“目前个别公司的资金杠杆率超过了6倍,有的还用了股权质押融资方式。这些都会对市场平稳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此后,监管层多次提及“股质风险”、“场外配资”等概念并着手进行整顿,但并未明确说明什么是“质押回购”。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网站公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登记办法》与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则可知,将股票质押给券商获取资金的行为是合法的,即所谓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又称“股质回购”或“质押式回购”。 股票质押式回购指符合资格的客户将其持有的证券出质予结算参与人(一般为券商)作为担保品融入资金,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资金和支付相应利息,并将所融得的资金再次买入证券的交易行为[1]。简言之,股东以自己所持股票作抵押贷款融资,到期返还本金和利息并赎回股票。其中,“质押”指的是一种权利质押而非实物质押;“回购”则是指投资者先提供一定的资金借入方将资金用于投资,在规定期限内再将本金及收益归还给借款方的行为。
从表面上看,股票质押只是将股票从持有人手中暂时出借给他人赚取利息,且借款人需定期偿还本金,并不存在较大的风险点。但事实上,这种看似正常的金融行为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首先,当股价下跌时,融出资金的投资者有权要求借款人追加保证金以避免损失。如果该笔交易被强行终止,那么被冻结的资金将无法取出。同时,由于大多数股票质押回购都是以券商为第一顺位受偿人而进行的信用交易,因而一旦借款人无法补足保证金就会影响整个券商行业的风险权重,导致系统风险的扩散,而监管层也会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而选择强行平仓,最终造成雪崩效应——A股的熔断机制就是很好的案例之一;其二,虽然目前券商已经能够对质押标的股票的流动性、风险性等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制度,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况且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风险评估;其三,自2013年起,我国股市持续低迷,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一度高达98%以上,有的甚至已达到了全部可流通市值的100%。一旦股价大幅下跌,部分借款人已出现违约情况。因此,一旦市场出现恐慌抛售,将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大量质押股票被强制平仓,致使市场进一步恶化,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2][3]。
股票质押回购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确实存在着较大隐患,必须加以防范和管控。不过,尽管它是一把双刃剑,但其本质仍是一种借贷行为。只要严格遵循市场纪律,完善风控机制,就不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更不会成为破坏金融市场稳定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