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前属江苏吗?

敖宁佟敖宁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在江南水乡待了20年的北方人,我特别想给大家讲一下这段历史。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北部,与苏南相比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这里的人一直有着“吾乡,故乡”的自豪感,因为我们的先民最早在这里开发,创造了文明。 这里的水网非常密集,河沟、湖泊、池塘随处可见,所以这里的俗语里面有很多和“水”有关的词儿——

比如往河里“淘米”“洗菜”;

“走亲戚”——河比较宽没法趟过去,要乘船;

“捉迷藏”“放风筝”——河岸两边都有树,可以爬上去。

当然还有脍炙人口的“芦苇荡”(《红楼梦》里的香菱学写诗就有“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句子),这些词语现在都是耳熟能详的。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起这个呢?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自己的家乡就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气息的,最好的!这种自我感觉在很多方面都体现着,比如在称呼上:苏州人喜欢自称“吾”(我),而“姑苏”是对外地的称呼;无锡人喜欢称自己是“锡山”或“惠山”(无锡古称锡山),而不是“无锡”;常州人称自己为“荆溪”(荆溪在今宜兴西北),而不是“常州”。

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说明,我并不是强调这些地名是什么什么简称,而是说这些地方的人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他们的乡土观念极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很浓重的“家乡崇拜”。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可以拿体育比赛来比喻,如果一场比赛中A队战胜了B队,赛后媒体采访A队的队长,问他的感受,队长很可能会说“我很高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队员拼到了最后,赢得了胜利,我相信我们的队友看到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很开心。”

反之亦然,当C队击败了D队时,也许记者会问C队队员的感受,他可能会说“虽然我们球队整体实力不如D队,但我们队伍有一个好领队,一个团结的队伍一定能赢。” 这就是归属感带给人们的荣耀和骄傲。 回到问题,上海的地理环境非常适于农耕,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制陶、养蚕……然后逐渐形成了城市的轮廓。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最先崛起的城市必然能够聚集更多的人流,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于是上海开始崛起;而在其他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可能几百年来都很少有人进入,于是就有了“苏浙皖”的概念……

栗馨月栗馨月优质答主

上海地区历史上是吴越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地,战国末年开始隶属于吴国,秦统一中国后,建立郡县制,在今上海市设立吴郡(治所在东吴)。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设置徐州刺史部和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省东部一带,并在此置徐州之部所属的彭城和国豫洲所属的汝南等八县。三国时期孙权把吴郡的东、西两部分分别设置吴兴郡和吴郡,并在江乘县设镇而称“秣陵”(现在的南京)。东晋时以秣陵县为建邺,也就是后来的建业和建康。南北朝时的南梁将建昌改名为苏州。隋朝改姑苏为苏州。唐朝初年以苏州为中心设立了江南道观察使。宋朝末年升苏州为平江路。元朝时,苏州路改为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苏松太道,管辖松江府、常州府和太仓州。清末光绪三十三年又改为苏松太道,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才恢复苏州府建制。所以从汉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苏州都归豫州的汝南郡管辖。到了宋朝才划归江浙两浙东路管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