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蒸发的钱去哪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宽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来解释蒸发的逻辑。 第一个答案是“蒸发”这个词用错了。 蒸发的正确用法是指液体被汽化(vaporized),变成气体的过程。在股市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没有发生的——股票本身并没有消失,它还是原来的那一张纸或一串代码;而股民手中的股票数量也并未减少,只是它的价值发生了变化而已。所以用蒸发来形容这个现象是不合适的,应该叫做市值下跌或者股价下跌。
第二个答案是市场无效论的解释。 这个解释来自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随机游走理论,它认为证券的价格变化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当人们抛掉手里持有的股票时,并不会改变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价格的变化也只是由随机因素决定的,并不存在所谓“被埋进坟墓的钱”。 在这个解释中,所谓的蒸发的钱,其实是股民对股票未来走势判断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多杀多的效应造成的。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发生转变,导致一部分投资者先于另一部分投资者卖出股票,从而造成价格的短期暴跌。这种暴跌往往是由恐慌性抛售所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市场上的实际供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三个答案是资产定价模型无法解释所有情况的解释。 这个解释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学领域的新发展之一,即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传统金融理论建立的假设前提是理性人假说和人无差别的假定,但是这两个前提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很难成立的。随着新数据的不断涌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传统金融理论的有效性,并逐渐提出了一些能够解释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学派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BAPM的主要思路是指出传统金融理论中的均衡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描述现实世界,而是强调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对称性。换句话说,如果某只股票收益率高且风险低,那么它的价格一定比同行业其他个股更高;反之亦然。而在BAPM看来,只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资产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资产类别。也就是说,一只股票的价格虽然可能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出现下跌,但它仍然可能是有效的资产类别并且值得买入持有直至下一次上涨出现为止。从这一角度来讲的话,所谓的蒸发的钱只不过是因为人们对这只股票未来走势的预期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多杀多效应而已; 而如果没有这些预期上的偏差,那么这只股票将会继续按照其基本面情况稳步上涨直到达到新的水平为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