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是上海吗?
“沪”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是这样的: 词源可追溯到宋代。当时,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一带所产棉花白净质优,号称“吉贝”或“西域布”,远销亚非各国。因松江在宋属江南东路,故“吉贝”亦称“江东布”;又因其引自西域,又称“河州布”。以上各名称中,含“江”、含“河”的,皆以“苏”字为尾。而明代上海县所产棉纺的线、绒及制成的纺织品,质量亦佳,驰名全国;用这些产品制成的服饰,明神宗赐给外藩,用作赏赐之物,可见其产量和品质。当时上(海)下(游)之间,交通往来比较便利,两地手工业品有互相影响之处。上海的纺织业很快取代了松江的地位,成为全国的纺纱中心和中高档纺织品集散地。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清初在上海设立了“督纺局”,统一领导全国纺织业生产。后来,为了加强对洋货的打击力度,朝廷又在沪设立了“织造局”,专门从事国产和进口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
至此,“上海”正式作为“城市”名称确定下来。但是,当时的上海县城面积不大,且被高墙环绕,城内河网交错,居民住宅多为平房。清中后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上海县的境域不断向外扩展。至同治年问,县城周围已广拓至50公里;到光绪年间,又向北延伸近百公里。同时期,租界内的洋楼别墅和商业中心也迅速崛起。于是,上海开始向近代化大城迈进。 民国二年(1913年),废上海府,留上海县。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以现上海县所在地为中心,划周边地区建立上海市,并成立市政府,行使统治权。但此时上海的行政区域并未完全形成,一些县份仍隶江苏,如宝山县、嘉定县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县政府迁往昆山,以吴淞为基地,对日抗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上海县政府迁回原址。
1949年10月,改称上海市市人民政府。1958年底,江苏省的宝山、嘉定等6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此后至今,上海的行政区域格局基本未变。 目前我们常说的上海简称“沪”,就是取意于“上海”两字中的“沪”字,意为“浦东之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