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财政盈余?
谢邀!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话题,但可能我讲的会有一些偏差。 我之前在财政部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务状况有一些了解。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5年中央财政收入76395亿元,比上年减少4883亿元,下降0.65%;预算支出129927亿元,比上年减少8981亿元,下降0.69%。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 15867亿元,比上年减少2924亿元,下降17%。
地方财政收入[注] 2015年128859亿元,比上年减少1892亿元,下降0.1%。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全部补贴给地方的支出)27702亿元,比上年减少1692亿元,下降0.6%。
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816亿,比上年减少14903亿,下降10.1%。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931亿,比上年减少16830亿,下降10.3%。 可以看到,虽然上海的GDP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靠前的,但是作为地级市的上海,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是很小的,只相当于一个省级大市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市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而工商企业的税收又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的基础上,将部分收入划归地方所有了,所以上海市政府的“钱袋子”并不充实。
如果考察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财政实力,看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体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项收入体现了一个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这些收入是用来发放公务员工资、养老、医疗、社保,以及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815亿元,比上年度减少了149028亿元,下降10.1%。这其中,税收收入104752亿元,比上年减少119425亿元,下降10.5% 非税收入29064亿元,比上年减少29543亿元,下降10%。 在我国目前分税制体制下,除了增值税和消费税属于共享税以外,其他税收都属于地方税种。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最关注的就是地方税种的征收情况。在这方面,上海是幸运的,它拥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即外贸和金融,这两个行业缴纳的税款占到上海总税收的近50%,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企业所得税(外经贸)和营业税(金融业),这两种税收都归地方税务系统征管,因此这两大行业的税收能全额入库,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上海作为一个大城市,有相当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税收结构也较为合理。与北京和广州相比,第二产业的税收比重相对较低,而第三产业的税收比重则较高。
从上图可以看出,上海的第一产业几乎没有什么税收,第二产业只有3.8%的税收,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却占到了三成以上。这说明上海的经济结构相对比较现代化,传统行业所占的份额较小。 北京和广州的情况就大不相同,第一产业的税收比重不到1%,而第二产业的税收居然高达四成以上。这主要还是由于两座城市传统产业的比重太大,尤其是重化工业在北京和广州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工业税收的稳定性较差,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很多时候政府的“钱袋子”足不足,要看工业的脸色。 如果看看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我们会发现工业虽然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但是在税收贡献方面已经明显下滑。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显示,工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额的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