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中心在哪里?
我说的北京金融街是指京内外所有的金融机构集中办公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金融街、长安街沿线的新建银行总部(中行、建行、工行)、老银行改制的总行(农行、交行、招行、民生)以及即将建成的平安集团总部和中信银行新总部等。 当然,这里的“金融街”概念比地理上的“金融街”范围要大许多倍;同样,我所说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也远远大于地理上的西城区的范围。
如果只按地理位置定义所谓“金融街”的话,显然过于狭窄。因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首都有大量的行政机关,这些机关所在的地区理应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以政务为核心的行政区,如长安街的东西两侧,过去与现在都是首都重要的行政办公区;而新建设的金融街则位于旧城内城的西南部,与传统的政治中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对应关系——在旧城内城的西南角,是过去皇城的所在地,这里聚集了过去的中央政权的核心机构,今天则是中国的国家博物馆。
如果说旧城东部曾经是商业区,今天则已经改造成大量的高素质住宅区;如果说今天的金融业已经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那么新建的金融街可以说是“正名”。 从历史上看,旧京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于商税和盐铁专营,所谓“京师之富,甲于天下”“赋入盈羡”。明代中叶以后,北京的税收地位开始下降,乾隆时先后取消银矿、铁厂和盐官,将这三项作为国家的垄断专卖收入上缴朝廷。到了晚清,外忧内患,财政危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设铸钱总局,专门负责财政的京饷。宣统年间,清廷每年大约有六千万两左右的银子用来发饷,其中大约三分之一要发给北洋军事力量,这些军费多通过海关及盐务收入来填补。
民国时,因军阀混战,政府财力紧张,就依靠卖地、卖厂、借款和发行钞票来弥补赤字,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被追溯到明中期以来的“京师赋役重困”。可以说,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北京一直是个靠吃老本的城市。 解放后,北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同时由于国家对国有经济的控制,财政收入不再依赖工商业的税收,而主要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建国初期国家对于北方工业的布局和重新调整,对北京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