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发展深圳?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作为南大门的广东率先开始试水,创办了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区(现在的南山区),但最初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直到1980年,中央决定把沿海部分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特区,经过慎重研究,广东省选择了毗邻香港、土地肥沃、又有侨乡优势的深圳市组建经济特区,并成立了以荣毅仁为代表的“特区开发小组”来推进这一项目。然而当时中央对特区的定义是“一个窗口、三个基地和一个机场”,并不包括整个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型。
于是,在1980年至1984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主张学习香港和新加坡,全面开放;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借鉴深圳的经验,进行整体改革。 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后一种观点,社会主义也可以有自己的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而按照前一种观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只能强调计划的作用,市场机制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推动下,后者逐渐占了上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曾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一个国家管理经济的示范区”。
进入21世纪之后,深圳又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这或许可以看成是对邓小平这一设想的最佳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