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以什么为中心?
最近很多机构在做2019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一个数据,也就是今年全国有3498所中小学开设了信息课(人工智能课程),这个数字比2018年增长了56%。其实这跟今年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今年全国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同时推动在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开设。
事实上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去开设信息课了,当时我在上海调研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学校的电脑课上到了编程课,比如Scratch或者python。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轰轰烈烈的AI和芯片热。 到今年暑假我再去这些学校调研时惊喜地发现不少学校都设立了信息学有关的社团,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在社团里学生们会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项目,有些学校甚至组织去了腾讯WeCity未来城市和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汽车的线下体验营。虽然目前学习编程的孩子依然属于“一小撮”,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推进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这小撮“别人家的孩子”很快就会变成了“我们的孩子”。
那么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并喜欢上编程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孩子的水平如何得到保障?现在各地对于少儿编程的政策支持主要还停留在经费扶持这一层面,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或教学大纲来规范市场的秩序。我相信在政策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必然会涌现出一批质量参差不齐的机构。这时如果学校能够承担起一部分的质量监督职能就会极大地方便家长们挑选合适的机构。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未来教育的重心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兴趣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