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土地财政?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土地财政: 就是卖地收入+土地出让收益(即卖地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作为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财权。其中,卖地收入是全留地方的,不用上交国库,这是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而土地出让收益是要上交国库的,只是上缴比例比较低,只有百分之二十而已。所以,很多媒体说上海的卖地收入有多少多少,其实应该看做是上海的真实的财政收入有多少。
第二,要明确为什么上海会大量卖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程度。 这背后其实是住房制度的一个悲剧。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当然包括城市里)的房产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决定的。比如在一个小岛上,如果只有五百万人口,但是建了一千万套房子,平均下来一套房子住六个人,那么房价肯定很高;但是如果建两千万套房子,每套房子住三个人,那么房价就便宜了。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城市住房总量过大,需求远远小于供给,那么房价就会很低;但如果住房供应量很小,需求很大,那么房价就会很高。
显然,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处于前一种情况向后面一种情况转换的过程之中——或者说,我们是在为过去的错误买单。过去我们的住房制度设计,是把房子当做福利给的,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只要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可以不断的从政府那里拿到福利化的房子。这种房子,成本大概是市场价的四到七成不等,具体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人均收入。这个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自然就有大量的政府现金流出来。
当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农村的人口进入城市,他们需要买房,这时候市场的需求加大,房价自然就会上升。不过,这个上升的速率不会很快。因为进城的人口毕竟是有限度的,而且他们不会全都去买单价十几万甚至更高的学区房。更何况,我国的建筑业相当庞大,它创造的GDP和提供的就业人口都是巨大的。每一块地,都有人头费和建安费,这些费用再加上税费和贷款利息,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地价本身。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只要是建成房子卖出去,一般情况都是亏钱的,只不过有的亏得多,有的亏得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