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股份值钱吗?
1 先放结论,比较值。因为对冲策略在长期来看能够持续盈利的能力。 但值得的不是这种策略本身,而是运用这种策略所建立起来的投资组合。 策略的源码和参数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复制来实现资金增长,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价值不大。不过如果因为策略的源码公开导致你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可以据此向策略的发明者索赔。
2 对冲策略是否值钱取决于策略的收益/风险比,以及你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套好的策略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利润,如果策略在测试时收益率很高,但是同时测试出来的最大回撤也很大,那么对投资者来说收益未必会很好。
3 对于投资者来说,衡量一个策略是不是好策略的标准是看历史业绩,不管策略本身怎么定义,怎么样编程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所以策略的历史表现很重要,尤其要注意策略“好”的临界点在哪里。 如果你有一套自己设计的策略并希望将其投入实际交易中,你首先应该测试它的历史表现如何,注意这里的历史表现是指历史模拟交易的业绩而不是简单的回溯测试。
4 你提到的期权问题其实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期权的价格。 如果期权的执行价格较高,对于买入看涨期权的人来说,损失掉这笔资金的风险很小,但是如果行情不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话,你就浪费了本次机会;买看跌期权的人情况相反。 所以期权的定价非常重要,如果你对期权定价有问题可以先学习相关的知识,或者找一个靠谱的机构帮你计算。
大家好,这里是天行资本专栏,我是陈宇,今天谈谈对冲基金到底值多少钱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有趣的话题,是华尔街对冲基金投资交易员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大金主LP们最想知晓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从一个投资交易员的角度谈谈我对此的看法。
这里所说的是股份,特指的是对冲基金自身企业的股份。对冲基金一般有员工股机制,所以对冲基金中的交易员和投资经理都会持有基金股份。
由于员工股份不能转让。所以对冲基金的股份实际的成交价非常不透明,但大家普遍认为对冲基金的股份成交价会有5-10倍的溢价(也就是估值超过100%净资产,估值是净资产的1.5-2倍)。我们称之为基金股份的增值率。
如果仅仅从理论上分析基金的股份是值多少钱,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估算:
第一方面,看基金股份的净资产,这是最保守安全的估算办法,我们也可以给股份添加一点点增值率,比如达到净资产的110%-120%。
第二方面看对冲基金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的拿盈利乘以一定的市盈率,这个市盈率可以按照同行业的平均标准,也可以保守一点。我们也可以估算对冲基金每年的分红水平(比如发放利润的30%-60%,这样就更加的保守),然后倒算一个年化回报,然后通过资金的时间价值倒推出股份的现价。这样,通过盈利能力估算出来的股价,往往要高于通过净资产估算出来的价格。
第三方面看员工人力资本的价格。这是最难估算的部分。因为基金的股份的增值率往往与员工的人力资本价格挂钩的。对冲基金经理和投资交易员都持有股份,他们的股份价格是与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挂钩的。比如说一个年收入1000万美元,可以创造5000万美元利润的一个交易员,他持有的基金股份价格肯定不低。因为如果他们选择在银行,大型资管机构就业的话,他们的股份价值可能只有几十万或千万美元,薪酬可能也只有200万美元左右。
人力资本价值的高溢价其实都反应在了基金股份的增值率上,所以往往我们根据人力资本价值估算的股份价值,往往也是最高的。当然,不同岗位的人的股份增值率也是不同的。比如投资交易员的股份增值率就是最高的,因为投资交易员的人力资本价值是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基金股份增值率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最好的对冲基金的股份增值率可以达到500%,如Bridgewater Associates,Millennium,Citadel这种顶级基金。也有一些小型基金或者业绩波动很大的基金,其股份增值率甚至低于100%(意味着股份低于基金的净资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对冲基金的股份估值是一个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盈利能力,净资产的综合函数。其价格也与员工持股量的大小有关。小投资交易员持有的基金股份的增值率往往低于高层投资交易员。
比如一个对冲基金规模50亿美元,当年可分配利润5亿美元,员工总数100人,其中交易员投资经理50人,交易员投资经理平均薪酬200万美元,平均分红50万美元。那么我们可以做如下的估算:
该基金股份的净资产估值为:100%,150%,200%(意味着估值为基金净值的1倍/1.5倍/2倍)
该基金股份的盈利能力估值为:150%,170%,200%(这里按同行业平均6.7-8倍的估值范围估算而来)
该基金股份的人力资本估值为:200%,250%,300%(这是根据交易员,投资经理的报酬反推所得)
同时考虑到该基金只有50%的股份是属于交易员和投资经理的,所以我们得出该基金股份的估值应该在130-200%之间。
好了,关于对冲基金股份估值的问题,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