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本结构是指什么?
一、概念 股本(share capital),公司资本的构成成分,分为实际资本和名义资本。前者指公司拥有的全部净资产,包括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和资本公积;后者指注册资本加上银行借款余额。股本是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偿还公司债务的最后担保。但股本不是公司经营的唯一资金来源,因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可能增加资本,也就是会增加股本。 二、形式 根据是否可自由流通区分,股本可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1. 流通股 流通股是指在股票市场上可以自由转让买卖的股份。目前A股的流通股指的是无限售条件普通股,B股的流通股指的是非境内居民持有的B股;而H股则没有流通股的概念。
2. 非流通股 非流通股是指不能上市交易的股份,主要包括国家股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股,以及有限售条件普通股。其中,国家股是指国有独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股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持有公司的股份。由于国家股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重很高,也常把国家股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股统称为国有股。 三、作用及影响因素 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每股面值均为人民币1元。公司股本的大小取决于实收资本总额,而实收资本总额又取决于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与每股面值之和。只要计算出公司发行股票的数量,即可得出公司的实收资本总额,进而算出其股本。
一般情况下,决定企业股本的首要因素是企业资本金的多少,即企业的实收资本或注册资本。但这并不是说,企业有多少实收资本(或注册资 金)就一定有其相应的股本。这是因为,企业实收资本(或注册资金)虽然反映了投资者的投资额,但它并不直接体现公司为开办、生产经营活动等而筹集的资金或者可支配的资金的数额。只有在实收资本(或注册资金)的基础上扣除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后才能得到企业的净产。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并且没有对外负债的情况下,才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公司业务扩张的需要。否则就会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 影响企业股本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资产评估结果。如果企业对现有的生产经营设施等进行重新评估并相应增加了其账面价值的话,则其资产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都会增加,进而导致股本的增加。另外,如果企业发行可转债等,在债券到期日或被行权时,股本也可能会因债券转换而增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企业拥有高额的投资和巨额的可支配资金,也不一定要立即扩大业务规模。因为投资时机的选择、项目的风险性等因素也会对股本规模产生影响。 法律对企业股本也不能任意更改。如果企业需要进行增资扩股,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如向原股东配发新股、向社会公开募集新股、发放股票期权等。
股本结构也称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制企业全部股份的构成,一般应包括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股本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资本,它具有确定公司资本、稳定法人财产、股东平等、股份自由转让4个特征。
从各国国情和证券市场发育程度来看,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由发起人持有股份构成的非流通股和向公众投资者发行的流通股并存,前者通常占总股本的75%左右,后者仅占25%左右;二是对发起人所持股份一般都规定禁售期,以期公司发起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更加努力地为提升公司的价值运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比例更为失衡。
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而发行规模的大小又会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运行和稳定,因此世界各国对股份有限公司初始发行上市的股本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为:法国 625万法郎,英国 5万英镑,中国香港5万港元,意大利1000万里拉,美国一些州仅为 3000美元。在初设企业时,美国企业平均发行规模只有20万美元,日本只有10亿日元,英、法、德、意也较为接近。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行规模也随之递增,而企业上市后的发行规模则大大超过了初设发行规模。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设发行的平均规模为275万美元,较60年代增长127.5%;英国由50年代的536万英镑增长到60年代的1242万英镑,增长速度为131.7%。日本60年代初发行规模大多为10亿日元左右,而60年代后期则达到20~30亿日元,翻了一番。1982年日本企业初设平均发行额为294亿日元,1985年则上升到445亿日元。进入90年代,日本企业上市公司规模继续扩大,大都为2000亿日元~5000亿日元,有的高达10000亿日元。英国1986年企业初设发行规模平均为820万英镑,相当于1985年的129.17%。
在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初设企业的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在美国证券市场上,70年代发行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公司仅为23.08%,而发行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则占55.77%。
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的企业,50年代发行规模仅占资本总额的20%~40%,而进入70年代则增长到40%~60%。在英国证券市场的初设企业中, 1972年和1973年发行规模分别占资本总额的59.43%和57.39%。在日本证券市场上,70年代企业上市时的初设发行规模占资本总额的70%左右。由此可见,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企业初设发行规模占资本总额的比重日趋扩大,企业上市时的发行规模日益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