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注入与重组区别?
企业资产重组主要包括资产剥离和资产注入两个方面,是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资本经营形式。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来看,多数企业集团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产权层次混乱,核心企业不突出,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结构松散,同质化、低层次经营严重等问题,与发达国家企业集团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目前,许多企业集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集团核心企业的实力,广泛开展了企业资产重组活动,通过资产剥离和注入,实现了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和产结构优化,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资产剥离
所谓资产剥离,通常是将一家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以低于市值的价格出售,所得款项用于清偿债务或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一般而言,如果母子公司之间不存在业务或股权关联,且子公司经营业绩较差,那么将其剥离就不会对集团的经营业绩产生多大影响。但像此次ST金花的重组行为明显偏离了资产重组的轨道,因此受到了上交所的紧急停牌查询。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剥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首先,是上市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重点调整的结果,通过资产剥离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增强企业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竞争优势。比如,中化信今年初成功地完成了对所属7家子公司的出售,使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更加集中和突出,并有效地改善了资产质量和财务结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改善财务业绩,为再融资和配股创造条件。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些盈利水平低下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对母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较大的拖累。此外,还有的上市公司由于资产规模过小或业绩不够稳定,为保持持续融资功能的需要,通过出售低赢利业务和子公司,提高财务业绩水平,为再融资创造条件。
第三是,为实现资产和股权变更,将非经营性资产出售给集团或其他关联方。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企业集团的内部,比如,轻骑股份在今年5月将集团委托经营的摩托车、汽车业务剥离,而同时获得集团持有的3块经营性资产,并与集团订立新的资产委托经营协议,从而完成了集团对上市公司的业务变更。
最后一种情况是,部分上市公司由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和主业经营效益不佳,将盈利较多的子公司低价转让以获取短期的投资收益,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使公司扭亏为盈、实现配股甚至是避免被ST和PT的目的,如ST金花的资产剥离行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及监管力度的加强,第四种情况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前三类的资产剥离行为都可纳入企业资产重组的范畴,通过资产剥离实现组织结构调整,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改变低层次竞争局面、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将逐步调整,国有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不断推进,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加速进行,这些因素将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继续发展并不断壮大,而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都急需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完善法人制度,改进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集团内部管理,强化财务控制,实现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因此,资产重组依然是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资本经营形式,并继续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