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区能开发点什么?
现在的发展方向是金融,行政功能已经基本实现了,再加上首都的地理优势,未来必然是金融中心。 问题是这跟特区没关系啊!特区的定位不是这样的。当年要建设特区是因为广东落后,需要开辟一个窗口和一个试验田来促进发展。而且特区重点在“边”字上,意思就是边境经济。
所以特区的使命应该是外贸和工业。当然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治因素取消了这个定位,开始搞外向型经济和计划外经济,但是也还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现在的金融中心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个人认为应该重新确立特区的作用,或者增加一个新的特区,或者说成都是吧,反正重庆也是后来的事了,把四川盆地加上青藏高原作为特区来进行开发,建立面向高原和内陆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和金融体系,带动川陕甘青宁新两湖两广等地共同发展。
其实这样一看,是不是发现特区的范围几乎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
北京建设未来科学城,是加快首都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首都四个服务功能、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核心载体与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济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平台。未来科学城聚焦信息、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四大创新领域,重点打造北京北部科技创新走廊,构建北京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于北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科学城按照“联合创新、融合发展、产业聚合、机制开放、国际合作”五大创新路径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一是联合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典范。未来科学城积极推动央企、市属国企及民营企业通过研发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主体,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积极推动校企、院企、产研、产医深度融合,集聚资源、整合力量,以市场力量、合作模式组织重大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发起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融合发展,实现创新要素高效互动。未来科学城统筹“东西”两个片区融合发展。其中,东片区围绕“搞研发”,重点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研发-转化-落地”的全创新链生态圈,打造创新策源地。西片区围绕“用技术”,着力推进一批“卡脖子”技术落地产业化,形成科技应用示范和新兴产业集群。未来科学城坚持“一主一副”协同发展,未来科学城东片区与沙河高教园“一主一副”形成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矩阵,共同形成北京区域创新中心。
三是产业聚合,集聚前沿技术产业生态。未来科学城将聚焦“高精尖”,强化技术溢出,汇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应用场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立足“十四五”时期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未来科学城主导产业领域,发挥科创金融与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与产业落地。
四是机制开放,构建全域创新治理共同体。未来科学城创新“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施“三零政府”建设;引入市场化运营服务资源,实现园区生活和生产服务全覆盖;搭建共用共享平台,释放大企业创新溢出;鼓励开展股权及收益分配等改革,构建适应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激励体系。同时,强化未来科学城与“三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联动发展,形成“三城一环”创新格局。